|咨询电话

027-85516152 (工作日日间)
15327190618 (夜间节假日)

科普知识

News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何为斜疝

发布时间:2024-11-21 来源:原创文章 作者:本站编辑
字号:

斜疝又称腹股沟斜疝,是疝气的一种。腹股沟斜疝是指腹腔内脏器通过位于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股沟管深环(腹横筋膜卵圆孔)突出,向内下,向前斜行经腹股沟管,再穿出腹股沟浅环(皮下环),甚至进入阴囊的一类腹股沟疝,占腹股沟疝的95%。右侧比左侧多见,男女发病率之比为15:1。从发生机制及发生时间来看,腹股沟斜疝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从疾病发展过程及程度来看,分为易复性疝、难复性疝、嵌顿疝及绞窄疝。腹股沟斜疝易发生嵌顿,如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引起严重并发症。疾病分类
根据发病机制,可分为先天性斜疝和后天性斜疝:

先天性斜疝
胚胎早期,睾丸位于腹膜后第2~3腰椎旁,以后逐渐下降,同时在未来的腹股沟管深环处带动腹膜、腹横筋膜以及各肌经腹股沟管逐渐下移,并推动皮肤而形成阴囊。随之下移的腹膜形成一鞘突,睾丸则紧贴在其后壁。鞘突下段在婴儿出生后不久成为睾丸固有鞘膜,其余部分即自行萎缩闭锁而遗留一纤维索带。如鞘突不闭锁或闭锁不完全,就成为先天性斜疝的疝囊。

后天性斜疝
任何腹外疝,都存在腹横筋膜不同程度的薄弱或缺损。此外,腹横肌和腹内斜肌发育不全对发病也起着重要作用。腹横筋膜和腹横肌的收缩可把凹间韧带牵向上外方,而在腹内斜肌深面关闭了腹股沟深环。如腹横筋膜或腹横肌发育不全,这一保护作用就不能发挥而容易发生疝。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可分为易复性疝、难复性疝、嵌顿性疝及绞窄性疝:

易复性疝
是腹股沟区出现一个可复性肿块,开始肿块较小,仅在患者站立、劳动、行走、跑步、剧咳或患儿啼哭时出现,平卧或用手压时肿块可自行回纳、消失。

难复性疝
指疝内容物在反复疝出和回纳过程中,与疝囊颈部产生摩擦,从而出现粘连等现象,使疝内容物不能顺利回纳或不能完全回纳至腹腔内。

嵌顿性疝
常发生在劳动或排便等腹内压骤增时,通常都是斜疝。临床特点为疝块突然增大,并伴有明显疼痛。平卧或用手推送肿块不能回纳。

绞窄性疝
患者呈持续性剧烈腹痛,呕吐频繁,呕吐物含咖啡样血液或出现血便;腹部体征呈不对称腹胀,有腹膜刺激征,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腹腔穿刺或灌洗为血性积液;X线检查见孤立胀大的肠拌或瘤状阴影;体温、脉率、白细胞计数渐上升,甚至出现休克体征。

病因
斜疝主要与腹壁强度降低及腹内压增高相关。由于腹腔内压增高,腹腔内脏器通过腹壁的薄弱环节即可形成腹壁疝。此外,其发病可能还于年龄、性别等因素相关。

主要病因
先天性解剖异常
胚胎第2个月时睾丸位于腹膜后(相当于第2~3腰椎平面),第3个月时睾丸开始下降,约在第5个月末抵达腹环处,该处腹膜开始向外突出,成为腹膜鞘状突;第7、8个月时睾丸进入阴囊内,腹膜鞘状突远端包裹睾丸成为睾丸鞘膜,精索段在出生前或稍后自行闭合成为一条纤维囊带。若鞘状突持久不闭合,就成为一个潜在的斜疝疝囊。

腹内压升高
是疝的重要引发因素,由于腹膜腔是个密闭的囊袋,据物理学原理,如囊壁各点牢固度相当则囊内压均匀分布于各点;但若一处壁较其他部位薄,则该处囊内压力远较他处为大,所以当腹内压升高时,较薄弱的腹股沟管处压力较高而易引发疝。

胶原代谢障碍
肌肉和腱膜组织中胶原的主要氨基酸组成为羟脯氨酸,Read(1970年)测定了有疝及无疝者腹直肌鞘中羟脯氨酸的含量,发现其在疝患者中明显下降,但与其年龄和肌肉量无关。1972年他报告用腹直肌前鞘做成纤维细胞培养,疝患者的增生较正常人少,其细胞生长时间较正常人长1.5倍。观察双侧腹横筋膜的结构,半数以上患者的健侧腹横筋膜变弱,内环处结缔组织变薄,提示有发生疝的可能。

诱发因素
斜疝的诱发因素主要是指引起腹内压增高的情况,如小儿过度啼哭、支气管炎导致的长期咳嗽、慢性前列腺增生引起的排尿困难,以及妊娠、腹水、剧烈运动等。斜疝患者应避免上述情况,积极控制原发病。

流行病学
斜疝是最常见的腹股沟疝,占所有腹股沟疝的95%以上,是小儿最常见的外科疾病,发病率为0.8%~5.0%,早产儿发病率高达13%,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男女比例为5∶1,且右侧斜疝发生为60%,高于左侧(约25%),两侧同时发病率为15%。

好发人群
斜疝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可能是由于儿童或者青年正在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或者青少年比较爱动,不注意自身的保护,所以容易引起自身组织发生偏离,形成疝。

症状
斜疝最常见的症状就是腹股沟区出现肿块,在病情的不同时期,肿块表现及临床症状也会不同,主要与其临床类型有关。部分患者还会出现斜疝的嵌顿,严重时会引起肠坏死及感染性休克等情况。同时患者还会伴随导致腹内压增高的原发病症状的表现。
典型症状
腹股沟斜疝临床表现多样,根据疾病发展的过程及程度不同,临床表现可以从腹股沟区可复性包块到肠坏死、弥漫性腹膜炎等轻重不一。

可复性疝
临床特点是腹股沟区出现一个可复性肿块,开始肿块较小,仅在患者站立、劳动、行走、跑步、剧咳或患儿啼哭时出现,平卧或用手压时肿块可自行回纳、消失。一般无特殊不适,仅偶尔伴局部胀痛和牵涉痛。随着疾病的发展,肿块可逐渐增大,自腹股沟下降至阴囊内或大阴唇,行走不便和影响劳动。肿块呈带蒂柄的梨形,上端狭小,下端宽大。平卧时肿块可自行消失,或用手将包块向外上方轻轻挤推,向腹腔内回纳消失,疝内容物为小肠时可听到肠鸣声。肿块柔软、表面光滑、叩之呈鼓音。回纳时,常先有阻力;一旦开始回纳,肿块即较快消失。疝内容物如为大网膜时,则肿块坚韧无弹性,叩之呈浊音,回纳缓慢。

难复性疝
是指疝内容物在反复疝出和回纳过程中,与疝囊颈部产生摩擦,从而出现粘连等现象,使疝内容物不能顺利回纳或不能完全回纳至腹腔内。此时,体表的疝突出现象持续存在。有时,因人体腹膜与腹壁结合松弛,易被推移,可导致盲肠(包括阑尾)、乙状结肠等下移疝出,逐渐形成疝囊壁的一部分,称为滑动性疝。滑动性疝也属于难复性疝。其临床特点为较大而不能完全回纳的难复性疝。除了肿块不能完全回纳外,尚有消化不良和便秘等症状。滑动性疝多见于右侧,左右两侧发病率之比约为1:6。在手术修补时,防止滑出的盲肠或乙状结肠可能被误认为疝囊的一部分而被切开。

嵌顿性疝
常发生在劳动或排便等腹内压骤增时,通常都是斜疝。临床特点为疝块突然增大,并伴有明显疼痛。平卧或用手推送肿块不能回纳。肿块紧张发硬,且有明显触痛。嵌顿的内容物为大网膜时,局部疼痛常轻微;如为肠袢,不但局部疼痛明显,还可伴有阵发性腹部绞痛、恶心、呕吐、便秘、腹胀等机械性肠梗阻的病征。疝一旦嵌顿,上述症状逐步加重,如不及时处理,终将成为绞窄性疝。肠管壁疝嵌顿时,由于局部肿块不明显,又不一定有肠梗阻表现,容易被忽略。

绞窄性疝
患者呈持续性剧烈腹痛,呕吐频繁,呕吐物含咖啡样血液或出现血便;腹部体征呈不对称腹胀,有腹膜刺激征,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腹腔穿刺或灌洗为血性积液;X线检查见孤立胀大的肠拌或瘤状阴影;体温、脉率、白细胞计数渐上升,甚至出现休克体征。

伴随症状
斜疝的伴随症状主要是指引起腹内压增高的原发病症状,如慢性咳嗽、长期排尿困难、便秘等。

并发症:

肠管嵌顿
正常情况下,疝的内容物(常为肠管)可以在腹腔内压力的作用下,经疝环进入疝囊,并可自行(或经外力)回纳至腹腔内。当各种原因(如摩擦、粘连等)使可复性疝的内容物突然不能回纳,局部肿块增大时,说明并发了肠管嵌顿,此时称为嵌顿性疝。肠管嵌顿后主要出现肠梗阻的临床表现。

肠管绞窄
如果嵌顿性疝持续存在,未能及时地处理和治疗,疝的内容物(主要为肠管)出现血液循环障碍,发生肠梗阻、肠坏死,甚至肠穿孔等严重后果,则并发了绞窄性疝。

肠梗阻
当斜疝影响肠道时,容易造成肠梗阻的现象,常常会表现为腹痛、呕吐、腹胀及停止排便排气等症状。

肠坏死
肠管绞窄坏死时,则出现全身中毒症状,体温、脉搏增高,少数患者出现便血、疝局部有红、肿、热、痛等现象,当嵌顿或绞窄的脏器为大网膜或卵巢时,可不出现肠梗阻症状,但疝局部有压痛。

就医
斜疝患者应积极采取治疗,肿块形成早期,及时就诊。斜疝的治疗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腹股沟斜疝可依据病史、症状和体格检查明确诊断。诊断不明确或有困难时可辅以超声、MRI、CT等影像学检查,协助诊断,并与腹股沟区域的直疝、股疝、睾丸鞘膜积液相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