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电话
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最常影响5~15岁的儿童。以腮腺非化脓性炎症、腮腺区肿痛为临床特征,唾液腺和其他多种腺体组织及神经系统可受累,一次感染后多可获得终身免疫。在已经实施腮腺炎免疫接种的国家,该病的发病率已经显著下降。
病因:病毒通过口、鼻进入人体后,在上呼吸道黏膜上皮组织和淋巴组织中生长繁殖,导致局部炎症和免疫反应,并进入血液引起病毒血症,进而扩散到腮腺和全身各器官。亦可经口腔沿腮腺管传播到腮腺。由于病毒对腺体组织和神经组织具有高度亲和性,可使多种腺体(腮腺、舌下腺、颁下腺、胰腺、生殖腺等)发生炎症改变,如侵犯神经系统,可导致脑膜脑炎等严重病变。
主要病因
人是腮腺炎病毒唯一的天然宿主,早期患者及隐性感染者均是本病的传染源,从腮腺肿大前6天至发病后9天都有传染性,但以发病前1~2天至发病后5天的传染性最强。
腮腺炎病毒经上呼吸道或眼结膜侵入机体,在局部上皮细胞和淋巴结中繁殖后侵入血液循环,形成第一次病毒血症并侵犯腺器官,在其中繁殖后再次入血形成第二次病毒血症,并侵犯第一次病毒血症时未受累的腺器官,两次病毒血症几乎累及所有器官,致多脏器损伤并出现相应的症状。
诱发因素:本病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可能与免疫功能尚不够健全、疫苗接种效果不理想、缺乏野生型感染暴露等有关。
流行病学
人群普遍易感,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以1~15岁发病率到90%以上,尤其以5~9岁儿童最为多见。
腮腺炎主要发生于人群密集区,如学生宿舍、车营、运动队等全年均可发病,但以冬春季节(2~5月)发病率最高。
传播途径:可经呼吸道传播、接触传播,也可以通过母婴传播。
好发人群:5~15岁儿童。
症状:腮腺炎大多数患者没有明显的前驱期症状,少数患者可有肌肉酸痛、头痛等,1~2天后出现腮腺肿痛,症状的轻重个体差异较大。
典型症状
潜伏期14~25天,平均18天左右。最初的症状通常是非特异性,如头痛、倦怠和发热,随后出现腮腺肿胀和疼痛,部分患儿以此为首发症状。常先见一侧,然后另一侧也相继肿大,位于下颌骨后方和乳突之间,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边缘不清,表面发热,触之有弹性感并有触痛。1~3日内达高峰,面部一侧或双侧因肿大而变形,局部疼痛、过敏,开口咀嚼或吃酸性食物时胀痛加剧。腮腺肿大可持续5日左右,以后逐渐消退。
腮腺导管开口(位于上颌第二臼齿对面黏膜上)在早期可有红肿,有助于诊断。颈前下颌处颌下腺和舌下腺亦明显肿胀,并可触及椭圆形腺体。患者可有不同程度发热,持续时间不ー,短者1~2天,多为5~7天,亦有体温始终正常者,可伴有头痛、乏力、食欲减退等。
其他症状:胰腺受累时,可引发胰腺炎,常发生在腮腺肿大数日后,表现为上腹部剧痛和触痛,伴发热、寒战、恶心、反复呕吐等。
并发症
就医:如出现腮腺肿大、肿胀伴疼痛等症状时,应立即就医。
就医指征:当患者出现头痛,同时伴有发热,随后出现腮腺肿胀和疼痛。常先见一侧,然后另一侧也相继肿大,位于下颌骨后方,以耳垂为中心,表面发热,触之有弹性感并有触痛时,应立即就医。
就诊科室:腮腺炎成人患者就诊感染科或传染病科,儿童优先考虑去儿科就诊。
医生询问病情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孩子有发热吗?
身体有哪些不舒服?
是否到医院做过检查?做过哪些检查?检查结果是什么?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腮腺肿大、疼痛、发热、呕吐等)
需要做的检查:血、尿淀粉酶测定
90%患者发病早期血清和尿淀粉酶有轻至中度增高,约2周左右恢复正常,血脂肪酶同时增高有助于胰腺炎的诊断。
诊断标准
根据流行情况、接触史及腮腺肿大的特征可作出诊断,不典型病例或可疑病例应依赖上述实验室检查方法,检测出腮腺炎病毒特异性IgM抗体或腮腺炎病毒RNA,结合流行病学资料明确诊断。
鉴别诊断:对可疑病例可进行血清学检查及病毒分离以确诊,鉴别诊断包括化脓性腮腺炎、其他原因引起的腮腺肿大,如白血病、淋巴瘤、干燥综合征或腮腺肿瘤等。
慢性肝病、糖尿病、营养不良或某些药物如碘化物、保泰松等引起的腮腺肿大常为对称性,质地较软,无触痛感。
治疗:腮腺炎无特异性抗病毒治疗,以对症处理为主。
治疗周期:腮腺炎的疗程为3~5天。
一般治疗:患者卧床休息,隔离至腮腺肿胀消退;注意口腔卫生,给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避免进食酸性食物;合并胰腺炎者应禁食,行静脉营养。
原发病治疗
高热时可物理或药物降温。
头痛、腮腺肿痛明显可用镇痛剂。
对中毒症状严重,尤其合并睾丸炎、脑膜脑炎、心肌炎者短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能减轻症状,缩短病程。通常给予地塞米松静脉滴注,连用3~5天。
睾丸炎胀痛者局部冷敷或用棉花垫和丁字带托起以减轻疼痛,亦可加用已烯雌酚,以促进炎症更快消失,减少睾丸萎缩等后遗症。
合并脑炎、脑膜炎有颅内压增高者,应及时脱水降低颅内压,预防脑病,减少病死率。
药物治疗:干扰素肌内注射,疗程5~7天,或利巴韦林静脉滴注,疗程5~7天,早期应用可减轻症状减少并发症。
手术治疗:对于少数急性化脓性腮腺炎,以及老年人慢性复发性腮腺炎,经保守治疗无效时可进行腮腺切除。
中医治疗:中医将腮腺炎分为风热型及痰毒型,给予疏风清热、解毒消肿,可内外兼治,以柴胡葛根汤、普济消毒饮加减,外用鲜仙人掌切片贴敷或青黛散外敷,可减轻局部胀痛。
预后:隔离患者直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为止。集体机构中有接触史的儿童应检疫3周,可通过接种腮腺炎减毒活疫苗进行主动免疫,通常以麻疹、腮腺炎和风疹三联疫苗(MMR)的形式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取得良好的保护作用。
能否治愈:绝大多数腮腺炎患者预后良好。
能活多久:绝大多数腮腺炎患者预后良好,只有个别患者因并发病毒性脑炎、严重并发症时才有可能危及生命。
饮食:腮腺炎患者应注意清淡饮食,忌酸性食物,多饮水,有利于控制病情发展。
饮食调理
患者应进食高蛋白、高热量、富含维生素以及高糖类饮食,增强抵抗力。多喝温水,促进新陈代谢,补充身体所欠缺的水分和能量。
避免食用酸性食物,如橘子等,以免分泌过多唾液。
护理
结合腮腺炎患者实验室检查指标、生命体征指标,对其进行科学评估,继而制定个性化护理干预方案,包括病房环境营造、口腔护理、局部护理、并发症对症护理等。
日常护理
由于腮腺炎病毒可通过直接接触、唾液、空气等途径传播扩散,在流行性腮腺炎患者入院接受治疗后,立即设定隔离区域并叮嘱患者卧床休息,以促使腮腺肿胀情形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消退。
可用冷敷和热敷减轻疼痛。
患者每餐后可以使用生理盐水漱口或清洁口腔,防止感染。
对于并发睾丸炎,可以穿戴运动护具进行保护。
病情监测:应注意监测症状和体征,如出现腮腺肿大,同时伴有疼痛,或者出现呕吐、头疼、睾丸肿痛时,应立即就医。
特殊注意事项:腮腺炎具有传染性,当腮腺炎患者出现症状和体征后10天内都可能具有传染性,所以应注意隔离防护,以防传染他人。
预防:国内外应用腮腺炎、麻疹、风疹三联减毒活疫苗皮下或皮内接种,亦可用气雾、喷鼻方法,其预防腮腺炎的效果可达95%以上,可减少发病率。但活疫苗对胎儿有影响,可能有致畸作用,孕妇忌用。
早期筛查:腮腺炎好发于5~15岁儿童,此阶段应注意筛查。
预防措施
及时接种疫苗,国内外应用腮腺炎、麻疹、风疹三联减毒活疫苗皮下或皮内接种,亦可用气雾、喷鼻方法。但活疫苗对胎儿有影响.可能有致畸作用,孕妇忌用。人免疫球蛋白、胎盘球蛋白对本病无预防作用,特异性免疫球蛋白可能有用,但来源困难,临床少用,效果尚难确定。
避免接触腮腺炎患者。
在本病流行期间或流行地区,尽量减少外出,外出时佩戴口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