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电话

027-85516152 (工作日日间)
15327190618 (夜间节假日)

科普知识

News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肠梗阻的症状和表现

发布时间:2025-04-03 来源:原创文章 作者:本站编辑
字号:

概述:肠梗阻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肠内容物通过肠道发生障碍,是外科常见急腹症之一。常表现为腹痛、腹胀、呕吐、排气排便停止等症状,肠梗阻不但可引起肠管本身解剖和功能上的改变,还可导致全身性的生理紊乱,严重时可危及生命,一般可通过手术治疗得到较好的预后。

并发疾病:感染性休克、肠坏死、肠绞窄、肠穿孔、肠套叠、肠系膜血管栓塞
治疗周期:需要短期治疗,但存在个体差异
临床症状:腹痛、腹胀、呕吐、肛门停止排气排便
好发人群:成年人常见于腹盆腔肿瘤、腹盆腔外科术后、腹股沟疝和脐疝患者
常用药物:山莨菪碱、头孢曲松
常用检查:X线检查、CT检查、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离子、呕吐物和粪便检查

疾病分类:按肠梗阻发生的基本原因分类

机械性肠梗阻:此类最常见,由各种原因引起肠腔狭窄,使肠内容物通过发生障碍。常见有肠腔堵塞,如粪块、异物等,一般梗阻不重;肠管受压,如肠粘连、肠扭转、嵌顿疝、腹腔内肿瘤压迫等;肠壁病变,如肿瘤、先天性肠道闭锁、炎症性狭窄等。

动力性肠梗阻:由于神经反射或毒素刺激引起肠壁肌功能紊乱,使肠蠕动丧失或肠管痉挛,致肠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但无器质性肠腔狭窄。如急性弥漫性腹膜炎、腹部大手术、低血钾、腹膜后血肿或感染引起的麻痹性肠梗阻。痉挛性肠梗阻少见,见于肠道功能紊乱、慢性铅中毒引起的肠痉挛。

血运性肠梗阻:由于肠系膜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使肠管血运障碍,继而发生肠麻痹而使肠内容物不能运行,现有增多趋势。 

肠梗阻可按肠壁有无血运障碍,分为两类:

单纯性肠梗阻:肠内容物通过受阻而无肠管血运障碍。

绞窄性肠梗阻:梗阻并伴肠壁血运障碍,可由肠系膜血管受压、血栓形成或栓塞等引起,肠管失去活力。

其他分类:肠梗阻还可按梗阻部位分和低位(如回肠末段和结肠)两种;根据梗阻程度,分为完全性和不完全性肠梗阻。按发展过程快慢可分为急性和慢性肠梗阻。

病因:肠梗阻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极为复杂,主要由于腹部手术后引起粘连或者肿瘤引起,但是先天因素也参与其发病。

主要病因:机械性肠梗阻

肠外原因:粘连与粘连带压迫,粘连可引起肠折叠扭转而造成梗阻。先天性粘连带较多见于小儿;腹部手术或腹内炎症产生的粘连是成人肠梗阻最常见的原因;嵌顿性外疝或内疝;肠扭转常由于粘连所致;肠外肿瘤或腹块压迫。

肠管本身原因:先天性狭窄和闭孔畸形;炎症肿瘤吻合手术及其他因素所致的狭窄。(3)肠腔内原因:巨大胆石通过胆囊或胆总管-十二指肠瘘管进入肠腔。

动力性肠梗阻:麻痹性,腹部大手术后腹膜炎、腹部外伤、腹膜后出血、某些药物肺炎、脓胸、脓毒血症、低钾血症或其他全身性代谢紊乱均可并发麻痹性肠梗阻。腹膜炎的肠麻痹并非由于肠壁本身肌肉的瘫痪,而是外来运动神经瘫痪所致。

痉挛性:肠道炎症及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均可引起肠管暂时性痉挛。

血管性肠梗阻:肠系膜动脉栓塞或血栓形成和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为主要病因。

恶性肠梗阻

癌性病因:癌症播散(小肠梗阻常见)和原发肿瘤(结肠梗阻常见)造成的梗阻。恶性肿瘤导致的机械性肠梗阻可能合并炎性水肿、便秘、肿瘤及治疗所致的纤维化、恶病质或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肠道动力异常、肠道分泌减少、肠道菌群失调及药物不良反应等因素,使病情进一步复杂及恶化。

非癌性病因:如术后或放疗后可出现肠粘连、肠道狭窄及腹内疝,年老体弱者粪便嵌顿。

诱发因素

肠腔扩张:肠道因积液或积气而容易诱发肠梗阻。

体液和电解质丢失:由于大量呕吐,可引发脱水,诱发肠梗阻。

手术创伤:腹盆腔手术后,可引发肠道粘连,诱发肠梗阻。

流行病学:肠梗阻为常见的肠道疾病,约15%可作为急性腹痛者的病因。

在结直肠、妇科肿瘤或小儿外科手术后,小肠梗阻的风险最高。

10%的结肠切除术后患者在3年内至少发作1次小肠梗阻。

大肠梗阻在结直肠肿瘤急性并发症中高达80%,梗阻位置多发在乙状结肠。

好发人群:成年人常见于腹盆腔肿瘤、腹盆腔外科术后、腹股沟疝和脐疝患者

儿童言语不清,哭闹不安,面色苍白伴呕吐和果酱样血便时,应及时就医

症状:肠梗阻的症状较为典型,多数伴有腹痛、呕吐、腹胀、排便排气停止的症状,但因发病原因、梗阻部位不同,出现症状程度有一定的差异。

典型症状:腹痛,机械性肠梗阻由于梗阻部位以上肠蠕动强烈,表现为阵发性绞痛,可伴有肠呜音亢进。如腹痛间歇期缩短,演变为剧烈持续性腹痛,应警惕肠绞窄。麻痹性肠梗阻常为持续性满腹胀痛。

呕吐,早期为反射性,吐出物为食物或胃液,后期为反流性。呕吐频率与吐出物随梗阻部位高低而有所不同。梗阻部位愈高,呕吐出现愈早、愈频繁,多为胃十二指肠内容物;低位梗阻呕吐出现迟、次数少,可为粪性。结肠梗阻晚期才出现呕吐。麻痹性肠梗阻呕吐呈溢出性。呕吐物如呈棕褐色或血性,是肠管血运障碍表现。

腹胀,其程度与梗阻部位有关。梗阻部位越低,腹胀越显著。高位梗阻因频繁呕吐腹胀不明显;低位及麻痹性肠梗阻全腹腹胀显著。腹部隆起不对称,是肠扭转等闭袢性肠梗阻特点。

排便排气停止,完全性肠梗阻发生后多不再排便排气。但梗阻早期、高位梗阻,梗阻以下肠内残存气体和粪便仍可自行或在灌肠后排出,不可因此否定肠梗阻。某些绞窄性肠梗阻,如肠套叠、肠系膜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可排出血性黏液样粪便。

并发症:肠梗阻严重时可并发感染性休克、肠坏死、肠绞窄、肠穿孔、肠套叠、肠系膜血管栓塞。

就医:对于不明原因出现腹痛、呕吐、腹胀等症状的人群,应该及时就诊以明确诊断。尤其对于有腹部手术和肠道肿瘤病史的患者,要定期检查,关注其肠道变化,及时治疗。

就医指征:对于高危人群,定期体检非常有必要,重视肠道变化,一旦发现异常都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不明原因出现腹痛、呕吐、腹胀、排便排气停止等症状的人群,应该及时就诊以明确诊断。

就诊科室: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普通外科、胃肠外科、结直肠外科或消化内科就诊,出现腹痛难忍,危及生命的症状时可到急诊科就诊。

医生询问病因

有哪些不适症状?(腹痛、呕吐、腹胀)

最近有排气排便吗?

腹痛持续多长时间了?症状是突然出现的吗?

之前做过腹部手术吗?

既往有无其他病史?饮食习惯如何?

需要做的检查

体格检查:一般包括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几种常规方法,视诊可见绞痛发作时有肠型和蠕动波,腹胀多不对称多提示肠扭转,腹部呈均匀膨隆提示麻痹性肠梗阻;触诊可表现为腹部压痛,甚至有固定性压痛和腹膜刺激征;叩诊可有移动性浊音,提示绞窄性肠梗阻;听诊可有肠鸣音亢进、有气过水音或金属音。

血常规检查:可明确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的具体数值,明确有无贫血、感染情况。

呕吐物和粪便检查

有大量红细胞或隐血阳性,可明确肠管有无血运障碍。

血气分析和血生化检查

查血气分析和血清电解质、尿素氮及肌酐的变化,可了解酸碱失衡、电解质紊乱和肾功能状况。

X线检查:是诊断肠梗阻最常用、最有效的手段,一般在肠梗阻发生4~6小时,X线检查可见液平面及气胀肠祥,可明确肠道内是否积气。

CT、MRI:对于肠梗阻诊断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以辅助判断是否存在肠道狭窄,作为腹部X线平片的补充,可见肠管充气扩张,液气平、肠壁增厚以及肠管直径增大。

腹腔穿刺:若见穿刺液为暗红色液体,表示肠管坏死,可用于移动性浊音的病人,协助判定是否存在绞窄。

纤维结肠镜:可直接观察肿瘤位置、大小和形状等,可取病理活检定性,适用于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判断为肿瘤性梗阻的病人和结肠扭转的早期病人。

诊断标准:肠梗阻一般根据典型的临床症状(腹痛、呕吐、腹胀、排便排气停止)和体征(肠型和蠕动波、固定性压痛和腹膜刺激征、移动性浊音等),结合以下辅助检查可诊断。

X线检查:肠梗阻发生4~6小时后,可见多数液平面及气胀肠袢;空肠梗阻,其黏膜环状皱襞可显示“鱼肋骨刺”状;结肠梗阻时,腹部周边可见结肠胀气及结肠袋形。

血常规检查: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可因缺水、血液浓缩而升高;绞窄性肠梗阻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呕吐物和粪便检查:有大量红细胞或隐血阳性,提示肠管有血运障碍。

鉴别诊断

急性胆囊炎:可出现腹痛、呕吐等症状,有时易于肠梗阻混淆,需通过病史及影像学检查进一步鉴别。急性胆囊炎患者一般可有胆囊结石病史,超声典型表现为胆囊肿大、壁增厚或毛糙,呈“双边征”,多伴有胆囊结石。而肠梗阻患者行CT、MRI检查,可见肠管充气扩张,液气平、肠壁增厚以及肠管直径增大。

胃十二指肠穿孔:可出现剧烈腹痛,伴有腹膜刺激征,有时易于肠梗阻混淆,需通过X线检查进一步鉴别。如肠梗阻发生4~6小时,X线检查可见液平面及气胀肠祥,胃十二指肠穿孔的X线检查可见膈下或肝下线条状、新月状、半月状、乃至大片状游离气体。但有约30%的患者无游离气体,有时也可直接看到穿孔部位及大小用于明确诊断。

治疗:肠梗阻患者主要根据病因进行治疗,以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为主,在此基础上应注意防治感染,严重者选择手术治疗。

治疗周期:肠梗阻目前需要短期治疗,但存在个体差异。

一般治疗:胃肠减压:吸出胃肠道内的气体和液体,降低肠腔内压力,改善肠壁血液循环,减轻腹胀和毒素吸收,有利于改善局部病变和全身情况。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早期补液为主,后期尚需输血浆或全血、补钾及碱性溶液。

防治感染:针对大肠埃希菌和厌氧菌应用抗生素治疗。

对症处理:给氧、镇静、解痉、营养支持等。

药物治疗:肠梗阻一般无特效药物治疗,但对于伴随症状可选择合适药物对症治疗,如腹痛严重可使用解疼药物如山莨菪碱,麻痹性肠梗阻禁用抗胆碱药物,发生感染可用头孢曲松、头孢西丁等抗生素治疗。

手术治疗:适用于各种绞窄性肠梗阻、肿瘤和先天性肠道畸形引起的肠梗阻、非手术治疗无效者。可在最短手术时间内,以最简单的方法解除梗阻或恢复肠腔通畅。

粘连松解术、肠套叠或肠扭转复位术、肠切开取异物:可去除梗阻病因。

肠切除肠吻合术:用于肠肿瘤、炎性肠狭窄、肠壁坏死等。

短路手术:做梗阻近端与远端肠袢侧一侧吻合术。适用于梗阻原因不能简单解除或不能切除者.如肿瘤广泛浸润、肠粘连成团与周围组织愈合者。

肠造口或肠外置术:适用于全身情况差不允许做复杂手术,又伴急性结、直肠梗阻者,可待二期手术治疗原发病。另可根据情况做腹腔引流,有腹腔内严重感染时(如绞窄性肠梗阻)均应引流。

其他治疗:根据肠梗阻的病因可口服或胃肠灌注生植物油、低压空气或钡剂灌肠使肠套叠复位,或经乙状结肠镜插管、腹部按摩等方法复位以及中医中药、针刺疗法等。在治疗期间,必须严密观察,如症状、体征不见好转或反有加重,即应手术治疗。

预后:肠梗阻患者可通过胃肠减压、灌肠、手术等治疗后,明显改善症状,得到较好的预后,对于肠道肿瘤患者,应避免其复发。

 

能否治愈:肠梗阻目前可以通过正规治疗改善症状,大多数患者可治愈。

能活多久:肠梗阻患者如果护理得当,治疗及时,多数不会影响自然寿命,肿瘤患者需结合病理结果。

复诊:肠梗阻患者应注意日常及术后的异常情况,遵医嘱定期复查。

饮食:肠梗阻患者待症状缓解后,可选择进食流质或半流质食物等易消化食物,注意膳食多样化,避免不规律进食、暴饮暴食。

饮食调理:一般选择高优质蛋白、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的饮食。

避免辛辣刺激、生冷的食物,忌饮酒。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不洁或未煮熟的食物。

少食年糕和糯米等容易粘黏的食物,以及坚果等比较坚硬的食物。

护理:肠梗阻患者应注意饮食卫生,保持大便通畅,对于肠梗阻术后的患者应注意伤口情况,遵医嘱定期复查。

日常护理

饭前、便后洗手,注意饮食卫生。

保持大便正常和通畅,避免用力排便。

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不熬夜。

尽早下床活动,如深呼吸、屈伸肢体等,以便促进肠胃功能恢复。

手术切口处要保持清洁,观察敷料有无渗湿和血迹,及时更换处理。

病情监测:肠梗阻术后患者应注意观察伤口恢复情况,出现疼痛、出血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预防:肠梗阻患者日常应保持良好作息习惯,劳逸结合,定期进行体检,注意肠道变化,对于肠道疾病早发现、早治疗,对减少肠梗阻的发声有一定作用。

预防措施: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预防和治疗肠道疾病。

腹部手术患者术后应尽早下床活动,避免肠道粘连。

便秘患者可适当采用通便药物治疗,缓解便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