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电话
概述:肠梗阻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肠内容物通过肠道发生障碍,是外科常见急腹症之一。常表现为腹痛、腹胀、呕吐、排气排便停止等症状,肠梗阻不但可引起肠管本身解剖和功能上的改变,还可导致全身性的生理紊乱,严重时可危及生命,一般可通过手术治疗得到较好的预后。
疾病分类:按肠梗阻发生的基本原因分类
肠梗阻可按肠壁有无血运障碍,分为两类:
病因:肠梗阻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极为复杂,主要由于腹部手术后引起粘连或者肿瘤引起,但是先天因素也参与其发病。
主要病因:机械性肠梗阻
诱发因素
肠腔扩张:肠道因积液或积气而容易诱发肠梗阻。
体液和电解质丢失:由于大量呕吐,可引发脱水,诱发肠梗阻。
手术创伤:腹盆腔手术后,可引发肠道粘连,诱发肠梗阻。
流行病学:肠梗阻为常见的肠道疾病,约15%可作为急性腹痛者的病因。
在结直肠、妇科肿瘤或小儿外科手术后,小肠梗阻的风险最高。
10%的结肠切除术后患者在3年内至少发作1次小肠梗阻。
大肠梗阻在结直肠肿瘤急性并发症中高达80%,梗阻位置多发在乙状结肠。
好发人群:成年人常见于腹盆腔肿瘤、腹盆腔外科术后、腹股沟疝和脐疝患者
儿童言语不清,哭闹不安,面色苍白伴呕吐和果酱样血便时,应及时就医
症状:肠梗阻的症状较为典型,多数伴有腹痛、呕吐、腹胀、排便排气停止的症状,但因发病原因、梗阻部位不同,出现症状程度有一定的差异。
典型症状:腹痛,机械性肠梗阻由于梗阻部位以上肠蠕动强烈,表现为阵发性绞痛,可伴有肠呜音亢进。如腹痛间歇期缩短,演变为剧烈持续性腹痛,应警惕肠绞窄。麻痹性肠梗阻常为持续性满腹胀痛。
并发症:肠梗阻严重时可并发感染性休克、肠坏死、肠绞窄、肠穿孔、肠套叠、肠系膜血管栓塞。
就医:对于不明原因出现腹痛、呕吐、腹胀等症状的人群,应该及时就诊以明确诊断。尤其对于有腹部手术和肠道肿瘤病史的患者,要定期检查,关注其肠道变化,及时治疗。
就医指征:对于高危人群,定期体检非常有必要,重视肠道变化,一旦发现异常都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不明原因出现腹痛、呕吐、腹胀、排便排气停止等症状的人群,应该及时就诊以明确诊断。
就诊科室: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普通外科、胃肠外科、结直肠外科或消化内科就诊,出现腹痛难忍,危及生命的症状时可到急诊科就诊。
医生询问病因
有哪些不适症状?(腹痛、呕吐、腹胀)
最近有排气排便吗?
腹痛持续多长时间了?症状是突然出现的吗?
之前做过腹部手术吗?
既往有无其他病史?饮食习惯如何?
需要做的检查
有大量红细胞或隐血阳性,可明确肠管有无血运障碍。
查血气分析和血清电解质、尿素氮及肌酐的变化,可了解酸碱失衡、电解质紊乱和肾功能状况。
诊断标准:肠梗阻一般根据典型的临床症状(腹痛、呕吐、腹胀、排便排气停止)和体征(肠型和蠕动波、固定性压痛和腹膜刺激征、移动性浊音等),结合以下辅助检查可诊断。
鉴别诊断
治疗:肠梗阻患者主要根据病因进行治疗,以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为主,在此基础上应注意防治感染,严重者选择手术治疗。
治疗周期:肠梗阻目前需要短期治疗,但存在个体差异。
一般治疗:胃肠减压:吸出胃肠道内的气体和液体,降低肠腔内压力,改善肠壁血液循环,减轻腹胀和毒素吸收,有利于改善局部病变和全身情况。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早期补液为主,后期尚需输血浆或全血、补钾及碱性溶液。
防治感染:针对大肠埃希菌和厌氧菌应用抗生素治疗。
对症处理:给氧、镇静、解痉、营养支持等。
药物治疗:肠梗阻一般无特效药物治疗,但对于伴随症状可选择合适药物对症治疗,如腹痛严重可使用解疼药物如山莨菪碱,麻痹性肠梗阻禁用抗胆碱药物,发生感染可用头孢曲松、头孢西丁等抗生素治疗。
手术治疗:适用于各种绞窄性肠梗阻、肿瘤和先天性肠道畸形引起的肠梗阻、非手术治疗无效者。可在最短手术时间内,以最简单的方法解除梗阻或恢复肠腔通畅。
粘连松解术、肠套叠或肠扭转复位术、肠切开取异物:可去除梗阻病因。
肠切除肠吻合术:用于肠肿瘤、炎性肠狭窄、肠壁坏死等。
短路手术:做梗阻近端与远端肠袢侧一侧吻合术。适用于梗阻原因不能简单解除或不能切除者.如肿瘤广泛浸润、肠粘连成团与周围组织愈合者。
肠造口或肠外置术:适用于全身情况差不允许做复杂手术,又伴急性结、直肠梗阻者,可待二期手术治疗原发病。另可根据情况做腹腔引流,有腹腔内严重感染时(如绞窄性肠梗阻)均应引流。
其他治疗:根据肠梗阻的病因可口服或胃肠灌注生植物油、低压空气或钡剂灌肠使肠套叠复位,或经乙状结肠镜插管、腹部按摩等方法复位以及中医中药、针刺疗法等。在治疗期间,必须严密观察,如症状、体征不见好转或反有加重,即应手术治疗。
预后:肠梗阻患者可通过胃肠减压、灌肠、手术等治疗后,明显改善症状,得到较好的预后,对于肠道肿瘤患者,应避免其复发。
能否治愈:肠梗阻目前可以通过正规治疗改善症状,大多数患者可治愈。
能活多久:肠梗阻患者如果护理得当,治疗及时,多数不会影响自然寿命,肿瘤患者需结合病理结果。
复诊:肠梗阻患者应注意日常及术后的异常情况,遵医嘱定期复查。
饮食:肠梗阻患者待症状缓解后,可选择进食流质或半流质食物等易消化食物,注意膳食多样化,避免不规律进食、暴饮暴食。
饮食调理:一般选择高优质蛋白、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的饮食。
避免辛辣刺激、生冷的食物,忌饮酒。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不洁或未煮熟的食物。
少食年糕和糯米等容易粘黏的食物,以及坚果等比较坚硬的食物。
护理:肠梗阻患者应注意饮食卫生,保持大便通畅,对于肠梗阻术后的患者应注意伤口情况,遵医嘱定期复查。
日常护理
饭前、便后洗手,注意饮食卫生。
保持大便正常和通畅,避免用力排便。
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不熬夜。
尽早下床活动,如深呼吸、屈伸肢体等,以便促进肠胃功能恢复。
手术切口处要保持清洁,观察敷料有无渗湿和血迹,及时更换处理。
病情监测:肠梗阻术后患者应注意观察伤口恢复情况,出现疼痛、出血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预防:肠梗阻患者日常应保持良好作息习惯,劳逸结合,定期进行体检,注意肠道变化,对于肠道疾病早发现、早治疗,对减少肠梗阻的发声有一定作用。
预防措施: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预防和治疗肠道疾病。
腹部手术患者术后应尽早下床活动,避免肠道粘连。
便秘患者可适当采用通便药物治疗,缓解便秘。